防疫讓人情緒低落、鬱結難消? 研究:居家隔離少做「這2件事」
國內Omicron疫情升溫,雖然確診案例以輕症者居多,仍造成民眾不小的擔憂與恐慌。若不幸染疫且需要「居家隔離」者,應特別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Frontiers in Psychiatry》刊載研究指出,居家隔離期間傾向「久坐不動」,可能有更高機率產生憂鬱、焦慮與壓力情緒。
國內Omicron疫情升溫,雖然確診案例以輕症者居多,仍造成民眾不小的擔憂與恐慌。若不幸染疫且需要「居家隔離」者,應特別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Frontiers in Psychiatry》刊載研究指出,居家隔離期間傾向「久坐不動」,可能有更高機率產生憂鬱、焦慮與壓力情緒。
在民風相較對保守的台灣社會,不少人談到自慰時往往感到羞恥、甚至認為其有害身心。事實上,適度自慰不僅能抒發性慾,對調整心情、改善情緒而言更有正向作用。土耳其伊斯坦堡大學研究即指出,性快感或性高潮,會觸發大腦快感,並使其分泌多種激素,包括多巴胺、催產素、血清素、內啡肽、內源性大麻素、腎上腺素等等。
每當壓力臨身,一天要跑上好幾次廁所,是否得了「腸躁症」?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醫師說明,腸躁症目前診斷標準依據Rome IV 條例,當症狀持續半年,且近三個月反覆性腹痛並加上(1)腹痛時想大便及便後症狀改善、(2)糞便形狀改變、(3)排便頻率改變,三項之中兩項才會診斷為腸躁症。
腎臟「長水泡」沒症狀,卻可能讓年輕族群提早洗腎?光田綜合醫院沙鹿總院腎臟內科主任王家良醫師受訪表示,「多囊腎」是所有遺傳性腎臟病中造成洗腎最主要的疾病之一。父母罹患多囊腎則兒女會有50%機率得到,導致成年後腎功能受影響,最終面臨洗腎。
不少民眾選擇透過運動鍛鍊塑造體態,但運動不僅能改善外觀,對心理健康而言同樣具有正向作用。先前學界已證實,長期的鍛鍊習慣將改善憂鬱症患者的相關症狀。運動不僅能改善心理疾病,美國運動心理學家Josephine Perry更表示,透過運動將為心理健康帶來5種好處。
新冠疫情再度於國內延燒,欲避免中重症或住院的風險,除了平時做好防疫措施,適度的運動鍛鍊增強心肺功能,也對染疫後的身體狀況有益。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近日發布的研究指稱,施打疫苗後每日至少鍛鍊90分鐘,將有助於提升體內的抗體濃度,對疫苗副作用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重拾運動習慣後發現「不復當年勇」,不單單只是年齡增長、疏於訓練的問題,也與體內蛋白質的機制變化有關?《臨床研究期刊》刊載的研究表明,長時間不運動將導致肌肉中的蛋白質發生變化、失去活性,並可能使恢復運動後的個人表現顯著下降。透過先前的研究可得知,透過檢測血管內層中的蛋白質「Piezo1」,可以了解運動期間肌肉內的血流變化。研究團隊將遭受破壞的Piezo1細胞植入小鼠體內,並將其與具有完整Piezo1細胞的小鼠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體內Piezo1細胞失去活性的小鼠,在10週後的跑步、攀爬和步行表現皆低於健康的小鼠。
長期久坐電腦前,小心圓肩、駝背、烏龜頸上身?健身工廠信義廠健身教練李冠穎指出,在健身房可以發現國人駝背比例相當高,除了先天的骨骼因素,大多為長時間工作的上班族、長期讀書考試的學生或廚師等經常前舉手臂的族群,容易因長期不當姿勢,造成胸部、頸部肌肉過度緊繃以及背部無力。可說是最常見的「文明病」。
男性大多希望擁有線條明顯的二頭肌與三頭肌,讓手臂肌肉更有型。明明有在舉啞鈴卻練不大,要注意與哪些訓練錯誤有關?IPTA國際健身金牌教練證照、健身工廠信義廠健身教練李冠穎指出,鍛鍊手臂肌肉時,如果動作太大導致身體大幅度擺盪,肘部的伸展和彎曲的甩幅過大,會導致腰部代償出力,影響手臂肌肉的訓練效果。
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只與女性子宮頸癌有關,可能導致的癌症或疾病尚包括口咽癌及頭頸癌、肛門癌、陰道癌、外陰癌、菜花。醫師提醒,HPV病毒可能散布在環境中造成無形感染。曾有診所環境檢測發現,上午乾淨無異的區域下午就測出HPV病毒,顯示病毒在環境中難以徹底清除。及早施打HPV疫苗才是預防感染的最有效方式。
有不少準媽媽對國內疫情感到擔憂,深怕肚內胎兒也感染新冠病毒。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刊載的大型研究證實,新冠肺炎確實會造成「母嬰傳染」,但整體而言十分少見。研究也表示,即使機率微乎其微,孕婦仍應採取適當措施,減少母嬰傳染的風險。
焦慮、壓力、失眠等問題時常困擾著現代人,而心理問題不僅源於工作、人際關係,也和日常的飲食習慣有關?事實上,若在生活中適時攝取特定營養成分,可能對個人的焦慮問題產生正面作用。美國哈佛大學直屬機構《哈佛健康出版社》即點出常見的5種天然營養來源,有助緩解焦慮問題,與生活中的緊張不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