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爸媽看! 研究:孩童時代肥胖 成年後心血管疾病及早死率升高
隨著飲食精緻化、3C產品的興盛,不少孩童從未運動、平時更是智慧型手機不離身,使其暴露於過度肥胖、體態異常的風險倍增。《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所刊登的研究報告宣稱,兒童時期的心血管事件與成年後的心血管疾病呈現高度關聯,且可能增加成年死亡率;呼籲家長切莫輕忽子女的肥胖問題。
隨著飲食精緻化、3C產品的興盛,不少孩童從未運動、平時更是智慧型手機不離身,使其暴露於過度肥胖、體態異常的風險倍增。《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所刊登的研究報告宣稱,兒童時期的心血管事件與成年後的心血管疾病呈現高度關聯,且可能增加成年死亡率;呼籲家長切莫輕忽子女的肥胖問題。
雖然Omicron確診比例以輕症居多,不過,感染後引發的腦部神經後遺症,仍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已有相關研究指出,感染COVID-19會引起腦部發炎與慢性缺氧現象,而且並不發生於重症個案,即使是輕症患者都可能深受其害。《自然》(Nature)近期刊載的報告則表示,就算只是「輕微腦部缺氧」,就足以造成局部中樞神經系統缺氧和能量衰退。
鎂不只是骨骼的主要成份,對神經和心臟功能都很重要,更擔負調節生理機能,以及組成肌肉酵素等作用。人體大部份的鎂儲存於骨骼之中,鎂也是骨骼硬度的來源之一,並參與肝臟內進行的維生素D合成。大抵而言,人體需要足夠的鎂幫助血管放鬆、產生能量及促使骨骼發育。
脖子腫要當心!淋巴瘤每年新增人數超過3,000人,當中不少為2、30歲年輕患者。由於症狀不明顯,淋巴瘤不易早期發現,約有一半以上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是第3-4期。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醫師表示,淋巴瘤最主要症狀為淋巴腺腫大,特別明顯會出現在腹股溝部位。有些人則以發燒來表現,且往往不是高燒而是低燒,容易在傍晚之後開始出現症狀。
無論在何種場合,持續凝視著對方的身體,普遍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近期《Journal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ur》刊載的研究更指出,喜好「身體凝視」的人,可能發展出高機率的「性侵害」行為,且無男女之分。
心臟衰竭被稱為「心臟的癌症」,為所有心臟疾病惡化的最終結果。若無妥善治療,嚴重者恐需進行換心手術、甚至面臨死亡。《歐洲心臟病協會》近期刊載的研究更指出,平時若無養成喝水的習慣,罹患心臟衰竭的機率將驟升39%。美國國家心肺與血液研究所(NHLBI)分析11,000餘名45-66歲受試者的血液數據,並進行為期25年的追蹤調查後,研究團隊發現,受試者的「血清鈉」(血液中的鈉離子濃度)濃度會隨著體液下降而逐步上升,且濃度容易超過正常數值──每公升135-146毫莫爾(mmol/L)。
現代人上班坐辦公椅、回家坐沙發椅,肌肉量快速流失;訓練時又只重視馬甲線、人魚線,往往容易忽略「下肢鍛鍊」的重要性。好習慣運動教室主理人、健身教練胡孝新表示,人體約有70%的肌肉量集中在下半身,因此鍛鍊下肢遠比想像重要。不過,正因為下半身缺乏鍛鍊,在訓練過程中將造成一定程度的「關節磨損」。若訓練時稍有不慎,恐怕將對下肢造成永久性損害。
全民健保開辦至今,國人平均壽命增加6年,癌症病患5年相對存活率也從40.7%提升至59.7%。雖然台灣健保制度享譽全球,但健保給付生效時間過長、給付涵蓋範圍限縮等情況,致使許多癌友必須面臨是否「自費」使用新藥的生死抉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腫瘤科教授賴基銘醫師表示,在臨床上治療病人時,即便有相對應的治療武器,卻因健保未給付、病人難以自費而無法使用。近年來癌症治療的新藥快速研發,費用高昂,要納入健保給付相對困難。
糖尿病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除了飲食內容之外,進食時間也可能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身體狀況?《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近期刊登的回顧性研究指出,在適合的時間點攝取不同種類的營養素,或許對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健康更有利。
大腸直腸癌持續為國人十大癌症首位,每年確診人數高達約1.7萬人,如果確診為大腸癌務必接受完整治療,避免腫瘤「原地復發」。一名57歲金門女性,發現第三期大腸癌之後雖有手術,卻因為擔心疫情而未繼續接受化療,僅9個月後腫瘤復發,從會陰、肛門處滲出大量血膿、分泌物,每天必須換2-3次尿布,最後回到門診時已惡化為第4期轉移性大腸癌。
清明時節焚香拜拜、燒紙錢,不但可能引發過敏,還要注意致癌危機?毒理學專家、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教授表示,燒紙錢的煙霧除了帶有大量PM2.5懸浮微粒,也含有焦油、苯、甲苯、甲醛等致癌物質。還會釋放硫化物、氮化物以及含有自由基的碳氫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