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腸培根含「亞硝胺」 配蛋白質會吃出大腸癌? 醫師:放太久不吃才危險
洪東榮醫師表示,網路流傳的加工肉品中含有「亞硝酸鹽」,如果搭配蛋白質食物同時食用,例如香腸搭配養樂多、菠菜搭配起司等,會在胃裡合成具致癌性的亞硝胺。事實上,胃部含有胃酸、酵素等複雜多種的成份,兩者直接在胃部合成為亞硝胺的機率相當小。加工食品中添加亞硝酸鹽,主要是為抑制肉毒桿菌污染和其他細菌滋生風險,其實蔬菜中也含有天然的亞硝酸鹽,食物變質後所含的亞硝酸鹽,也可能造成胃黏膜的不可逆傷害。
洪東榮醫師表示,網路流傳的加工肉品中含有「亞硝酸鹽」,如果搭配蛋白質食物同時食用,例如香腸搭配養樂多、菠菜搭配起司等,會在胃裡合成具致癌性的亞硝胺。事實上,胃部含有胃酸、酵素等複雜多種的成份,兩者直接在胃部合成為亞硝胺的機率相當小。加工食品中添加亞硝酸鹽,主要是為抑制肉毒桿菌污染和其他細菌滋生風險,其實蔬菜中也含有天然的亞硝酸鹽,食物變質後所含的亞硝酸鹽,也可能造成胃黏膜的不可逆傷害。
洪東榮醫師表示,相關研究中食物中被檢驗出塑化劑,有80%來自於「塑膠手套」。兒童、青少年階段開始接觸大量塑化劑,的確可能影響到性荷爾蒙,造成內分泌失調。以女性來說,會使月事提早來臨、造成性早熟、第二性徵發育過度;男性則可能使生殖器官發育不全、罹患女乳症。市面上販售的微波食品,包裝上含有一層塑膠薄膜,經過微波爐加熱後容易變質。若有加熱食物需求,自行準備餐盒裝填會更為健康。
初見曾懷廷醫師時,他面對鏡頭顯得有點緊張。但是,當記者問起如何將美學觀念運用在牙醫領域,曾懷廷醫師像個天真男孩聊著心愛的工藝品,旁徵博引,條理分明,不難理解為何再難伺候的病人,都願意讓他打理最重要的牙齒門面。從小是生長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當地文化重視美學素養,建築物和知名地標,融合了大量歐洲藝術風格,讓他從小培養出美學欣賞的獨到眼光。曾懷廷醫師邊說著,眼神充滿堅定。從他不帶一絲猶豫的語氣中,聽出身為牙醫師的敬業精神與義無反顧。
不少孩童因體力充沛、活潑好動,被家長誤以為患有「過動症」。事實上,過動症與調皮搗蛋不能劃上等號。江惠綾醫師表示,以台灣的學齡兒童來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比例大約為8-9%左右,幾乎每10人就有1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大部分患者隨著年紀增長,過動症狀會變得輕微,到了成年階段,仍有一半的患者持續困擾於注意力的問題。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成年人,在日常上班、求學時常有記憶力不佳、任務完成度不足等狀況,專注力甚至有時無法超過10分鐘。
近年隨著戲劇節目及衛教宣導,民眾對精神疾病的認知有所提升。不過,當隨機傷害的社會事件發生時,仍可見到媒體報導加害人宣稱自己罹患「思覺失調症」,引發群眾恐懼。亞東醫院精神科江惠綾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強調,思覺失調是一種大腦相關疾病,只要透過藥物加以穩定控制,病患的行為表現可有良好的改善。思覺失調主要症狀有兩點最為明確,第一是「妄想」,患者容易相信「非真實」的事情;第二個是「幻覺」,病人容易聽到不存在的聲音、看到不存在的東西。
胰臟癌因一年死亡率超過8成,素有「癌王」之稱。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吳教恩醫師指出,一般所說的胰臟癌,九成以上是指外分泌組織長出的「腺癌」,惡性度高且容易轉移,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吳教恩醫師說明,胰臟「頭部」的腫瘤會造成膽管阻塞及黃疸症狀,較容易被早期發現。但是,若腫瘤長在「胰體」或是「尾部」,通常須長到一定大小才會造成疼痛,且伴隨有食慾不佳、體重下降等症狀。病人可能在症狀出現3至6個月之後才診斷出胰臟癌。
憂鬱症並非只與心理健康有關,太年輕就發生「憂鬱症」,未來更可能罹患「失智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在《阿茲海默症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透過新的統計方法發現,成年階段較早罹患憂鬱症,會增加老年時在10年內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機率,使他們更有可能面臨失智症風險。加州大學研究團隊表示,憂鬱是老年失智症的前驅症狀,因此憂鬱症本身是否為影響失智症風險的獨立因素,值得更全面的研究。
「塑化劑」問題被批露以來,雖然帶動食安問題意識,然而塑料製品無所不在,是否仍可能經由食物或各種方式進入人體,累積到一定劑量之後形成健康風險?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近期的研究即表明,不僅食品本身可能含有劑量不一的塑化劑成分,工廠中的生產鏈、以及食物外包裝的塑料成分,也可能滲入食物當中,造成嚴重汙染。
台灣氣候潮濕悶熱,一不小心腋下就濕成一片,還會傳來陣陣汗臭味,不免令人感到尷尬。許多人為了改善這樣的困擾,會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透過雷射除毛的方式保持衛生清爽。然而近來網路上出現部分患者在做完雷射除毛之後反而汗水變多、甚至產生異味的疑慮,引起眾多網友議論紛紛。究竟除毛雷射有沒有可能造成這樣的影響、背後原因又是什麼? 粹究美學診所吳婉華醫師就臨床案例和學術理論的層面,給予專業解析。
因擔憂感染新冠肺炎之風險,疫情期間多數民眾會減少就醫,連帶造成性傳染病篩檢人數下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彥旭醫師表示,疫情期間性傳染疾病篩檢比例大幅下降近5成,民眾對醫療院所空間感染風險的過度恐懼,不僅降低性傳染病篩檢意願,慢性病族群也可能因減少回診而影響病情控制。提醒民眾只要有健康需求,仍應就醫篩檢並按時回診。
「肥胖」是現代人的共同問題,據衛福部統計 ,國人在2016-19期間,平均過重率達47.9%,幾乎每2人就有1人出現肥胖問題。由於台灣民眾飲食逐漸精緻化,小吃美食與手搖飲料盛行,再加上防疫期間減少戶外運動,不少人在疫情期間驚覺體重攀升,體重控制與體態問題愈來愈受到重視。飲食控制與規律運動是體重控制的主要關鍵,但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緊張,不少人考量到時間成本,會考慮抽脂手術或瘦瘦筆治療。
頭痛對許多人而言只是「老毛病」,然而背後原因可大可小,發現症狀異常時不可輕忽。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鍾宜君醫師指出,頭痛可區分為「原發性頭痛」與「次發性頭痛」。次發性頭痛是指腦內結構性病變引發的頭痛,如腦瘤、腦出血或靜脈、動脈病變,這類頭痛的緊急性及危險性較重大。通常可能伴隨神經症狀,包括手腳無力、講話不清楚、脖子疼痛、發燒,若本身有慢性病或免疫系統疾病,更需要及早注意並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