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肥胖、熬夜更折壽! 牛津研究:「抽菸」與21種疾病有關,恐增6成死亡風險
牛津大學針對49萬人研究發現,環境因素對壽命影響遠超基因,其中吸菸增加60%死亡風險,與21種疾病有關,比失業、熬夜更折壽。研究列出十大減壽因素,包括吸菸、睡眠不足、失業、居住環境等,並指出改善兒童生活環境有助降低成年疾病風險。研究主持人Cornelia M. van Duijn博士強調,透過調整生活方式可顯著延長壽命。此研究顛覆疾病成因認知,突顯環境因素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牛津大學針對49萬人研究發現,環境因素對壽命影響遠超基因,其中吸菸增加60%死亡風險,與21種疾病有關,比失業、熬夜更折壽。研究列出十大減壽因素,包括吸菸、睡眠不足、失業、居住環境等,並指出改善兒童生活環境有助降低成年疾病風險。研究主持人Cornelia M. van Duijn博士強調,透過調整生活方式可顯著延長壽命。此研究顛覆疾病成因認知,突顯環境因素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前列腺癌死亡率近十年激增44%,已成為台灣男性癌症死亡率第五位,特別是50歲以上男性風險更高。專家指出,前列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導致近3成患者確診時已進入晚期,治療選擇受限,影響存活率。目前新一代荷爾蒙療法與PARP抑制劑合併治療,已顯示可提升存活期。醫師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定期檢驗PSA數值,若有家族病史應提早至45歲篩檢,以提高早期發現與治療機會,降低疾病威脅。
男性與女性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營養需求不同,張語希營養師指出,20-40歲男性應補充蛋白質促進肌肉生長、B群助代謝、維生素E抗氧化;40-60歲男性則需補充鋅、鎂維持睪固酮、Omega-3護心、益生菌助腸道健康。20-40歲女性需補充鐵質防貧血、葉酸助孕、維生素D強健骨骼;40-60歲女性應補充鈣加上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膠原蛋白與維生素C則維持肌膚彈性。營養師建議均衡飲食,保健食品僅作輔助,定期健康檢查可制定更精準的營養計畫。
台灣逾千萬名成人受肥胖困擾,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警告,肥胖恐增200種疾病風險,長期更會縮短壽命。減重5%可降低三高、脂肪肝風險,減重10-15%則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兒童肥胖亦影響發育與心理健康,兒科醫學會林裕誠提醒,學齡前是培養飲食習慣的關鍵期,家長應減少孩子糖分攝取。世界肥胖日強調肥胖為慢性病,需正確認識與積極治療,以減少心血管與代謝疾病風險。
AMH值僅0.07的舒媽咪曾歷經10次試管嬰兒失敗,因卵子數少、品質不佳屢遭退貨,最終透過「自然週期試管療程」成功受孕。黃建榮婦產科院長黃建榮強調,高齡或卵巢功能低下者可選擇「微刺激試管」或「自然週期試管」,減少藥物負擔,提升卵子品質。副院長黃珽琦建議備孕女性應採地中海飲食,補充葉酸、DHEA等營養素,並戒菸酒、適量運動,結合個人化療程才能提升成功率。
冬春交替時期,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情緒波動,部分人甚至出現「季節性憂鬱症」。振芝心身醫學診所吳泓熹醫師指出,此症與日照時間減少、血清素濃度下降及褪黑激素增加有關,患者每年特定季節反覆發作,常見症狀包括情緒低落、疲倦、易怒、失眠等。治療方式包括光照治療、維生素D補充及心理諮商等,並建議患者多接觸陽光、參與社交活動、維持規律作息,家人則應給予關懷與支持,幫助患者改善情緒,遠離憂鬱困擾。
創作男歌手方大同近日因病逝世,享年41歲,消息引發關注。由於他生前因宗教信仰長期茹素,引發部分關於素食與健康關聯的討論。對此,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表示,素食飲食確實可能導致維生素B12、鐵、Omega-3等營養素的攝取不足,但同時也有助於降低部分慢性病風險,其影響不能一概而論。醫師建議,茹素者應透過多樣化飲食確保營養均衡,並適量補充關鍵營養素,如維生素B12、Omega-3與鈣質,以維持健康。此外,健康狀況受多重因素影響,包含遺傳、生活習慣與飲食結構,應綜合考量個人需求,並適時諮詢專業醫療建議,以確保身體健康。
台灣每年新增約4000例胃癌,五年存活率僅39.2%,相較日韓明顯落後。沈延盛理事長指出,2025年起健保將納入幽門桿菌篩檢,但約半數胃癌與此無關,恐有大量患者無法及早發現,建議將胃鏡檢查納入公費篩檢,提高早期診斷率。傳統化療效果有限,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已證實能降低近25%死亡風險,但健保給付範圍仍受限,導致患者治療負擔沉重。陳仁熙理事長呼籲,政府應加速新藥審查、擴大健保給付,並強化分級醫療體系,確保病友獲得公平治療機會,以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張語希營養師提醒,服藥期間需避免7大食物:葡萄柚汁可能增強降血壓和降膽固醇藥的作用,導致低血壓或肌肉損傷;咖啡影響鎮靜藥效果並降低鐵、鈣吸收;起司含酪胺,與抗憂鬱藥併用恐引發高血壓;酒精干擾藥物代謝,與止痛藥或降血糖藥併用可能產生毒性;香蕉與降血壓藥同服易致高血鉀;酪梨可能抵消抗凝血藥效果;全麥麵包影響甲狀腺藥物吸收。確保用藥安全,應諮詢醫師、錯開食物與服藥時間、定期與醫療人員溝通並記錄常用藥物與食物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