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6千人數據分析:睡眠障礙害心臟病暴增3倍!5招逆轉睡眠問題

6千人數據分析:睡眠障礙害心臟病暴增3倍!5招逆轉睡眠問題

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不佳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的因子之一,成年人如果有睡眠健康問題,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心臟病風險增加,甚至會升高晚年各種慢性疾病機率以及增加早逝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未必只有「失眠」或者「睡眠不足」才是睡眠問題。新的研究宣稱,當發生超過一個以上的睡眠問題時,心臟病風險可增加54%至141%之多。

閱讀更多 »
吃魚油讓心情變好? 哈佛打臉:無法預防憂鬱症  女性憂鬱風險反而提高

吃魚油讓心情變好? 哈佛打臉:無法預防憂鬱症 女性憂鬱風險反而提高

國人健康意識提升,服用保健食品也蔚為風潮。其中「魚油」富含Omega-3脂肪酸,為健康油脂,被證實能降低血管中的斑塊堆積。而內含「DHA」與「EPA」成分則被認為是「快樂泉源」,有助維持情緒穩定、並能減緩憂鬱症等心理症狀。不過,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宣稱,魚油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品,對於抗憂鬱的效果恐怕不如人們想像地美好。研究顯示,攝取Omega-3並不能顯著改善憂鬱症;相反地,中年女性每天服用魚油補充劑,反而可能導致更高的憂鬱症風險。

閱讀更多 »
接種疫苗提高「心理免疫」?  焦慮感顯著降低25%

打疫苗幫助「心理免疫」? 研究:打第2劑焦慮感下降25%

新冠病毒大流行已逾2年,許多人不但面臨工作與收入損失、社會孤立,更造成醫療量能負擔、藥物濫用與種族歧視等種種問題。人與人間缺乏社交互動,更助長了由疫情帶來的「集體孤獨感」現象。先前的研究指出,於疫情期間飼養寵物、建立目標清單等舉動,能顯著降低疫情所帶來的孤獨感、並幫助降低相關心理症狀的發生。如今《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單只「施打疫苗」一項舉動,就能提升人們的心理安全感,並使焦慮與痛苦等情緒獲得舒緩。

閱讀更多 »
美國心臟協會期刊:年輕男人太焦慮   罹患心臟病及糖尿病機率高

美國心臟協會期刊:年輕男人太焦慮 罹患心臟病及糖尿病機率高

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發佈一份新的長期研究顯示,隨著年紀增長,年輕時較容易焦慮、擔憂的男性,在中年後罹患心臟病、中風、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將更高。該項研究指出,男性較常處於焦慮擔憂中,生理的代謝情況較容易增加心臟病機率,而且這之間的關聯比一般人想像來得更早,可能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就已發生。

閱讀更多 »
身心俱疲更要命?  研究:心臟病人服用抗憂鬱藥物  死亡率激增81%

身心俱疲更要命? 研究:心臟病人服用抗憂鬱藥物 死亡率激增81%

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3名近25年。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前未必有明顯徵兆,而患者5年內死亡率卻高達50%,致死率不下於癌症。國際研究指出,心臟問題合併「心理問題」,恐怕將對健康帶來更險峻的風險。《歐洲心血管護理期刊》近期所刊載研究中指出,抗憂鬱藥物或其他精神科藥物,與心臟病患者過早死亡風險增加有關。研究指出在文獻回顧中發現,心臟病患者的焦慮症狀與不良健康結果(如症狀惡化、死亡)之間存在關聯,這項研究則進一步指出兩者之間確實會互相影響。

閱讀更多 »
遇挫折別怪自己!研究:女性「自我同情」減頸動脈心血管風險

遇挫折別怪自己!研究:女性「自我同情」減頸動脈心血管風險

新冠疫情大流行造成社會劇變,許多人的人生出現前所未見的變化,各種壓力源隨之排山倒海而至。愈來愈多人開始求助心理治療以幫助管理壓力。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研究顯示,正念療法之中的「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練習,不僅能緩解焦慮感,還能幫助減緩女性的心血管問題。練習正念療法和自我同情,是許多心理諮商師建議個案的練習方式。這些方式已被證明可有效控制焦慮、煩躁甚至輕度憂鬱。

閱讀更多 »
噪音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  十大癡呆風險因子快避開

噪音傷腦是真的? 丹麥研究:增阿茲海默症風險 十大「癡呆風險因子」快避開

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而言,往往藏有巨大的潛在影響,如同空氣污染已被公認與慢性病甚至癌症有關。在空污之外,歐洲將交通噪音列為影響健康的第二大風險因子。以往流行病學多將交通噪音與冠心症、肥胖、糖尿病連結,可能的生理機轉是噪音會引起一連串壓力反應,影響自律神經與內分泌系統,釋放壓力激素。夜間噪音甚至被認為會促使內皮細胞功能障礙、氧化壓力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改變,增加體內炎症。

閱讀更多 »
思覺失調症狀

注意力不足、反應變慢是「思覺失調」徵兆? 思覺失調如何確診? 醫師:壓力、病毒都是誘發因素

隨著社會事件與影視內容流行,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逐漸受到關注。思覺失調症與基因有明顯關係,與多種遺傳基因有關,並不是單一基因突變造成,包括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官能症或思覺失調症,有家族史者皆應提高警覺,或盡早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會產生幻覺、幻聽,患者可能會有注意力分散、記憶力減退、反應速度變慢等跡象。如果是青少年時期發病,則可能導致學習狀況不佳、學業退步、行為怪異等問題。

閱讀更多 »
自戀者較易有暴力行為且難以治療

好好慎選另一半!研究:自戀者較易有暴力行為且「難以治療」

傳統華人社會強調謙虛、曖曖內含光的美德,所以大部分台灣人通常也很低調,不做引人注目的事情。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有「自戀」特質的人就顯得格格不入,也比較不討人喜歡,不過大多時候我們也僅以為他們只是比較喜歡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只要不傷害到其他人倒也無妨。但真是如此嗎?根據美國俄亥俄州大(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自戀者在行為舉止上,可能會比常人更具有侵略性或攻擊性!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