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健康副總編輯 昱彣


心態隨股市一起崩了? 身心科醫疾呼:沒做好「3件事」,不只賠錢還賠上健康
股市動盪導致投資人情緒波動劇烈,恐引發失眠、焦慮、心悸等壓力反應。振芝心身醫學診所吳泓熹醫師指出,若長期受影響,應警覺「適應障礙」風險,建議及早透過支持性治療、認知行為療法調適情緒。面對壓力可透過建立停損點、轉移注意力與同溫層支持等方式自我調整,若情緒明顯干擾日常,建議儘速尋求專業協助,以恢復心理韌性與生活步調。

檢查都正常仍懷不上? 三成不孕找不到原因! 醫曝:與這4大問題有關
黃建榮婦產科副院長黃珽琦指出,雖夫妻檢查正常,仍可能因高齡、精卵品質、免疫問題等因素導致「不明原因不孕」。女性若超過35歲備孕半年無果,應儘早就醫。治療上可先試排卵藥、人工授精,若無效則建議進入試管療程;其中「兩段式療程」有助提升著床率與活產率。黃醫師也提醒,掌握排卵期為助孕關鍵,可透過觀察分泌物、量測體溫、使用排卵試紙判斷排卵日,並搭配規律同房及健康生活習慣,提高自然受孕機會。

症狀酷似感冒!嬰幼兒染RSV恐致重症「細支氣管炎、氣喘」風險增加,醫籲:預防接種很重要
RSV對一歲以下嬰兒威脅極大,住院率為流感16倍,尤以早產兒、心臟病嬰兒風險更高。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榮教授指出,RSV無疫苗且全年流行,易釀細支氣管炎並提高日後氣喘風險。目前預防方式為單株抗體注射,長效型可提供五個月保護力,建議嬰兒出生後與醫師討論接種。家長應結合口罩、洗手與疫苗接種,全面守護嬰幼兒健康。

急診、留觀床「2費用」將獨立計費! 健保署:盼抒緩急診大壅塞,政策最快5月上路
台灣急診醫學會指出,全台急診壅塞問題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主因為住院病床不足,導致急重症病患滯留急診。衛福部提出三大短期策略,包括醫學中心強化病床調度、區域醫院聯防機制、加強分級就醫宣導,並啟動「綠色通道」協助病患轉診。此外,自113年3月1日起實施醫院三班護病比制度,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因夜班標準未達標,護理人力仍短缺。為緩解病床調度問題,健保署將急診診察費、護理費獨立計費,並提高重大外傷及病房護理給付,預計4年內投入百億元。健保支付改革最快5月上路,放寬居家住院限制預計下半年實施,成效仍需持續觀察。

全台急診大爆滿怎解? 醫曝「1件事」是根本解法:沒人敢說出口
台灣急診醫學會警告,全台急診室壅塞問題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主要原因並非輕症病患湧入,而是住院病床不足,導致急重症病患滯留急診。護理人力短缺使病房關閉,進一步惡化待床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姜冠宇醫師指出,台灣健保制度導致住院需求高,病人住院時間普遍較長,加劇醫療負擔。急診醫學會建議短期應急措施,包括提高急診住院配床比例、彈性開放病房、加強ICU調控,並執行嚴格的急診檢傷分類。長期改革應建立「急診緊急狀態應變機制」,調整健保給付,引導醫院資源分配,並推動在宅急症照護,以減少急診壅塞風險。專家呼籲社會關注醫護過勞問題,確保醫療體系運作順暢,避免急診崩盤。

只打流感疫苗不夠!同時中流感、新冠「並非不可能」 專家:重症死亡率恐倍增
流感高峰期來襲,專家提醒新冠疫苗接種同樣重要。研究顯示14%患者可能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重症與死亡率倍增。疾管署資料指出,97.9%新冠重症死亡者未接種最新JN.1疫苗,顯示疫苗保護力不可忽視。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過重者,應提高警覺。新冠病毒不僅影響肺部,更可能損害心血管與認知功能,長新冠風險高於流感。專家強調,新冠疫苗安全性已提升,不良事件通報率逐年下降,建議民眾儘早施打以降低感染風險。

比「新型冠狀病毒」還新!HKU5成功感染人類器官?專家駁:無法證明會人傳人
中國研究團隊刊載於《細胞》上的冠狀病毒研究,引起社群媒體上眾多人的憂慮。
長庚大學施信如教授指出,近期研究發現來自蝙蝠的HKU5-CoV-2病毒,具備與新冠病毒相似的「furin cleavage site」,能利用人體的ACE2受體成功感染人類呼吸道及腸道類器官,但強調這不代表病毒能夠有效「人傳人」。國立中興大學吳弘毅教授提醒,該研究僅停留於細胞實驗,尚未證實病毒的傳播力及致病性,呼籲避免過度恐慌,需持續監測病毒發展。

試管嬰兒為何會失敗? 醫揭常見4原因:胚胎正常不代表一定成功
現代人晚婚晚育逐漸成為常態,不少夫妻嘗試試管嬰兒無果,對於身心靈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打擊。黃建榮婦產科暨台北試管嬰兒中心黃珽琦副院長表示,試管嬰兒的失敗並不代表「從此與懷孕無緣」,透過藥物與術前檢測的相互配合,以及二段式試管嬰兒與胚胎切片加持,仍有機會幫助胚胎著床成功,完成求子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