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位性皮膚炎亂用偏方更糟糕! 吃藥、打針能根治嗎?
異位性皮膚炎究竟為何發生,又應該如何控制?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羅陽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遺傳與環境因素交織而成的疾病。當個體因遺傳而有「絲聚蛋白」受損的現象,容易造成表皮角質層難以保持水份,皮膚屏障能力不佳。一旦遇上環境因素如濕度、過敏源等,就容易引發異位性皮膚炎,且相當高比例會面臨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共病。
異位性皮膚炎究竟為何發生,又應該如何控制?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羅陽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遺傳與環境因素交織而成的疾病。當個體因遺傳而有「絲聚蛋白」受損的現象,容易造成表皮角質層難以保持水份,皮膚屏障能力不佳。一旦遇上環境因素如濕度、過敏源等,就容易引發異位性皮膚炎,且相當高比例會面臨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共病。
近日天氣悶熱、溫度居高不下,加上每天配戴口罩,皮膚可能容易出現泛紅、乾燥、粗糙且變得敏弱,對於愛美的女性而言無疑是一大困擾。尤其夏天皮膚經紫外線強力曝曬,容易流失水分,黑斑、細紋、乾燥造成的肌膚問題可能更加明顯。愛美女性如何挑選保養品,能兼顧保濕與紫外線造成的肌膚老化現象?
夏日已至,在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時,若曝曬陽光過久,難免可能導致皮膚曬傷。除了盡速尋求皮膚科醫師治療,攝取哪些食物也能加速皮膚修復?多項研究證實,以下5種食物有助於修復表皮組織,使曬傷更快痊癒:紅蘿蔔、優格、柳橙、番茄、紅石榴。
皮膚上沒有明顯傷口,卻感覺紅、腫、熱、痛竟然是「蜂窩性組織炎」?國泰綜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崔可忠醫師受訪表示,蜂窩性組織是細菌經由傷口,侵入真皮與皮下組織導致感染發炎,常見症狀包括皮膚發紅、發腫、溫熱感及疼痛感,有些嚴重病患會出現發燒症狀。當細菌感染跑入血液中時,嚴重時可能造成敗血症等併發症。
用「吃」也能幫助保養肌膚?張語希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於維持膚況而言,並不亞於每天使用瓶瓶罐罐。除了保養品以外,愛美的民眾亦可養成以下4大習慣,有助於保持肌膚光采:每天攝取蔬菜、攝取足夠水果、補充維生素C與膠原蛋白。
空氣汙染也會影響「肌膚健康」?京硯聯合診所皮膚科副院長胡怡萱醫師表示,當空氣品質較差時外出,不僅容易造成眼部不適,皮膚亦可能因此紅腫、發癢,長久下來容易產生黑斑、肌膚暗沉、乾燥、長細紋等等。因此,胡怡萱醫師提醒,時常從事戶外活動、戶外工作者或機車通勤族,早晚與返家後皆應確實洗淨臉部。
廣受女性歡迎的「酸類」換膚產品,不同種類間也有所差異?哪一種最有效?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醫師表示,水楊酸、果酸與杏仁酸等酸類,最大差別在於「濃度高低」。理論上濃度愈高效果較顯著,但不建議從濃度過高的產品開始使用,避免皮膚產生過敏、紅腫等不良反應。
皮膚容易紅、腫、癢,有可能是用錯藥物和保養過度?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部主任藍政哲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指出,台灣藥物取得容易,民眾容易在對皮膚狀態不甚瞭解之下,逕自購買類固醇藥膏塗抹,有可能引發後續發炎問題。
輕度兒童患者只要作好基礎治療與保濕,症狀有機會逐慢緩解。十年來,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兩大進展,第一是有非類固醇的局部免疫抑制藥膏。第二是是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