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做惡夢是「帕金森氏症」前兆? 研究:患病風險恐暴增5倍
中年時期經常「做惡夢」,要注意可能是老年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前兆?科學家認為,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做夢大多往往是離奇的、愉快的,卻鮮少是令人恐懼或害怕的。《eClinicalMedicine》近期刊載一則研究指出,約有17-78%的帕金森氏症患者於早年更常做惡夢,且次數愈頻繁恐使病程速度加快。
中年時期經常「做惡夢」,要注意可能是老年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前兆?科學家認為,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做夢大多往往是離奇的、愉快的,卻鮮少是令人恐懼或害怕的。《eClinicalMedicine》近期刊載一則研究指出,約有17-78%的帕金森氏症患者於早年更常做惡夢,且次數愈頻繁恐使病程速度加快。
經常鼻塞、流鼻水且「嗅覺異常」,不只要注意是否為新冠病毒引起上呼吸道症狀,也要注意「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除了影響呼吸道健康,長期未妥善處置還可能增加中耳炎、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王堂權醫師表示,,一般急性鼻竇炎有機會透過自身免疫機制的調節,達到穩定狀況後逐漸恢復。然而,一旦鼻竇炎持續三個月以上,自行好轉的機率降低,症狀有可能反覆發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可能需要介入治療。
現代人面臨緊湊的生活步調和資訊爆炸的時代,當身體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恐怕將影響到身心健康。而無形的壓力會用不同生理症狀來表現,像是頭痛、便秘、胸悶、憂鬱等,嚴重時甚至可能改變內分泌系統,影響可謂不容小覷。
確診後是否將罹患「長新冠」,與染疫一週後出現「5種症狀」可能有關?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Nature》刊載研究說明,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分析英國、美國瑞典的新冠肺炎病例後發現,染疫者於確診第一週內,出現「5種症狀」以上,日後病程發展成長新冠的風險,將是一般確診者的3.53倍。
在疫情期間因過於恐慌、焦慮而暴飲暴食;或者自覺胃口全失、食不下嚥,可能是罹患「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的前兆!據《Lancet》刊載社論指出,飲食失調 是可能致殘、致命且代價高而的精神疾病,恐將嚴重損害身體健康,並破壞心理社會功能。在新冠大流行的2年間,確診飲食失調者更以驚人的速度不斷上升當中。
女性受到「性暴力」對待,如職場性騷擾、性暴力或性侵害,不僅可能影響心理狀態,亦可能對心血管健康造成危害?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AHA)最新刊載的大型縱向研究顯示,在其一生中受到性暴力侵犯者,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將高於一般女性。這也是首次將壓力或創傷性經歷,與心血管疾病聯繫起來的大型研究。
確診Omicron雖然症狀較輕,但患者仍可能受「長新冠」(LONG COVID)的各種症狀所苦?英國國家健保署(NHS)資料指出,某些新冠肺炎個案會在感染痊癒數周後持續發生各種症狀,稱之為「長新冠」。雖然大多數人會在數天或數周內好轉,但長新冠的發生似乎與確診時病情嚴重程度無關。
隨著國內疫情每日確診數破萬,需要「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與日俱增。隔離期間難免容易產生孤獨感,若民眾自覺心理狀態變得不穩定,或本身患有心理疾病者,除了在隔離結束後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釐清病況,居隔期間、居隔後亦可養成「5種習慣」,不須花費太多時間,即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
居家隔離可能影響伴侶間的「性行為」?因居家隔離造成的心理問題,對伴侶性行為的影響恐怕比病毒本身更為深遠。《Frontiers in Psychology》刊載研究指稱,性行為似乎與夫妻衝突、伴侶情緒變得暴躁、以及心理困境有顯著相關,這些因素對性行為將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