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巧克力、喝綠茶降心臟病、促進大腦血流? 專家揭6大「護心食物」
心臟健不健康,與吃下肚裡的飲食大有關聯!哈佛大學T.H. CHEN公衛學院資料顯示,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飲食模式:多吃水果、蔬菜、全麥、魚類、家禽類與植物油。相反地,應限制紅肉與加工肉品攝取量,並少吃精製碳水化合物、添加糖與鈉的加工食品以及反式脂肪。
心臟健不健康,與吃下肚裡的飲食大有關聯!哈佛大學T.H. CHEN公衛學院資料顯示,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飲食模式:多吃水果、蔬菜、全麥、魚類、家禽類與植物油。相反地,應限制紅肉與加工肉品攝取量,並少吃精製碳水化合物、添加糖與鈉的加工食品以及反式脂肪。
咖啡因能降低疲勞、提升大腦警覺度,縮短反應時間,對認知表現有整體性的提升作用,對需要保持長時間高度警覺的工作而言有顯著的提神效益。腦波試驗發現,使用咖啡因貼片的覺醒指數提升48%,而黑咖啡則提高21%;使用咖啡因貼片的困倦指數下降21%,飲用黑咖啡則降低5%。試驗顯示,戴上貼有咖啡因呼吸貼片的口罩20分鐘,就有讓大腦覺醒提高,睏倦度顯著下降的作用。
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40年奪冠,罹癌的年齡逐年下降,平常需透過飲食保養身體,用飲食照顧好自己是最直接的方式。程涵宇營養師表示,可以多攝取具防癌效果的食物,可輕鬆找回健康自癒力,避免癌症找上門。程涵宇營養師進一步列舉12種「防癌食物清單」如下。
國際權威期刊《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因子有關,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抽菸、飲酒、肥胖(BMI過高),這些因素造成全球一年癌症死亡接近460萬例。醫師提醒,蔬菜水果攝取不足、飲食西化,都可能是致癌的潛在因子。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科學統計明顯發現,多吃蔬菜水果的村莊、部落族群的癌症發生機率較小。要預防身體發生癌症,每日攝取「5份以上」的蔬菜水果是關鍵。
近日適逢中秋佳節,享受口腹之欲的同時,也要注意大餐可能為腸胃帶來「沉重負擔」。高敏敏營養師表示,假期大魚大肉過後可透過原型高纖食材、搭配好菌執行「腸胃公休日」,幫助循序漸進減輕腸胃負擔,揮別「卡卡不順暢」,維持良好消化機能,為秋季儲備良好代謝力。
不少民眾擔心「長新冠」後遺症,一旦確診後發生「腦霧」,頭暈、頭痛、健忘、疲倦怎麼辦?張語希營養師指出,良好飲食有助改善腦霧症狀,可採取「麥得飲食」(Mind Diet)七大原則:少吃紅肉、適量紅酒、多吃深綠色蔬菜、(含白藜蘆醇)、堅果、莓果(植化素與抗氧化劑)、深海魚、橄欖油等健康食物。
喝咖啡不只對心臟有幫助,也有益於腎臟健康?一份發表於《Kidney International Reports》的世代研究顯示 ,每天喝咖啡的族群發生急性腎損傷(AKI)的風險平均降低15%,而每天飲用2-3杯咖啡的人,急性腎損傷的風險下降最多達到22%-23%。
端午節吃下太多粽子,高油高鹽的飲食內容不僅容易使體重增加,糯米難消化的特性更可能引起腸胃不適。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呼籲民眾,端午節後應善用「腸胃公休日」概念,讓腸胃適當休息、避免便秘或不適感。高敏敏營養師說明,「腸胃公休日」比起常見的進食法或斷食法更容易執行,建議採取「吃六休一」的準則,一週選擇一天當作腸胃公休日。透過原型、高纖食材搭配優格、優酪乳等飲品,取代高油、高鹽與高糖飲食,可顯著減輕腸道負擔,幫助體內做「順暢大掃除」。
兒童施打疫苗究竟安不安全?是否有副作用過於劇烈的隱憂?種種問題困擾著嚴峻疫情下的家長們。事實上,除了減少外出、避免公共場所與社交、做好勤洗手與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外,家長更要注意疫情下孩子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或許對於降低孩子施打疫苗後的不適感、增強免疫能力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