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維生素D失智?活性維生素D3與非活性不同!醫師:這族群勿亂停用
維生素D是近年養生保健的熱門議題,不少國內外研究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認知功能障礙有明顯相關性。也有部份民眾認為藉由補充維生素D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當代營養學提及,維生素D有預防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對人體血鈣與骨質的調節更有重要作用。
維生素D是近年養生保健的熱門議題,不少國內外研究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認知功能障礙有明顯相關性。也有部份民眾認為藉由補充維生素D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當代營養學提及,維生素D有預防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對人體血鈣與骨質的調節更有重要作用。
過去研究指出,維生素D具有保護及滋養神經細胞的功能,幫助增生神經傳導路徑並促進腦部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研究員,與其團隊利用阿茲海默症小鼠動物實驗發現,在阿茲海默症病人及小鼠大腦中的維生素D受體蛋白量不減反增,且表現位置與造成神經病變的「類澱粉老年斑」重疊,顯示阿茲海默才是造成維生素D低下的原因。
食用過多的「超加工食品」,不僅可能導致肥胖與慢性病,甚至影響腦部、導致「認知下降」?先前研究表明,過量的加工食品與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高死亡率之間存在聯繫;如今《Neurology》研究更指稱,超加工食品的攝取與癡呆症、認知功能下降顯著有關。
旅行是遠離紛擾、調劑身心靈的方式之一。但其是否能作為一種「療法」,改善各種疾病?近期《Tourism Management》公布的研究表明,以旅行為基礎所實行的「旅行療法」,確實可能對於大腦結構產生積極影響,促進癡呆症患者的認知功能。
中年時期經常「做惡夢」,要注意可能是老年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前兆?科學家認為,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做夢大多往往是離奇的、愉快的,卻鮮少是令人恐懼或害怕的。《eClinicalMedicine》近期刊載一則研究指出,約有17-78%的帕金森氏症患者於早年更常做惡夢,且次數愈頻繁恐使病程速度加快。
個人是否於老年後罹患「癡呆症」,可能與過往的生活方式有關?此前學界指出,癡呆症或認知功能障礙等大腦疾病,可能的發生原因與腦血管病變有關。因此,近期《Neurology》研究試圖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癡呆症風險建立聯繫,發現若在步入老年前做到「7件事」,或許有助於預防癡呆症或腦部病變。
多吃富含高纖維的食物,能為身體帶來何種益處?攝取足夠的纖維質,可保持腸道環境健康,避免肥胖與並顯著降低各疾病發作的風險。先前的研究即指出,多吃纖維對降低心血管疾病有益,且能預防糖尿病、癌症,而《Nutritional Neuroscience》刊載的最新研究表明,成年人攝取足量纖維質,可降低老年後的施智風險。
隨著天氣逐漸轉熱,不少手搖飲料店也隨之湧入人潮。不過,含有過量糖分的手搖飲,其實難以達到解渴的效果!根據衛福部的「國人糖攝取量上限」指南,每天飲用一杯「半糖」飲料已經瀕臨超標,若平時飲食愛好重甜、重鹹的食物,往往容易吃下超標的糖分而不自覺。
身為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當沒有親友陪伴在側,難免會產生「孤獨感」。偶爾當一回「邊緣人」或許能得到片刻自在,但有不少研究證明,長期的孤獨感可能造成對身心不利的後果,包括步入老年後的癡呆症風險增加、認知功能下降;以及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