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手搖飲不如喝茶? 多項研究證實:適度飲用帶來「4大好處」
隨著天氣逐漸轉熱,不少手搖飲料店也隨之湧入人潮。不過,含有過量糖分的手搖飲,其實難以達到解渴的效果!根據衛福部的「國人糖攝取量上限」指南,每天飲用一杯「半糖」飲料已經瀕臨超標,若平時飲食愛好重甜、重鹹的食物,往往容易吃下超標的糖分而不自覺。
隨著天氣逐漸轉熱,不少手搖飲料店也隨之湧入人潮。不過,含有過量糖分的手搖飲,其實難以達到解渴的效果!根據衛福部的「國人糖攝取量上限」指南,每天飲用一杯「半糖」飲料已經瀕臨超標,若平時飲食愛好重甜、重鹹的食物,往往容易吃下超標的糖分而不自覺。
從國人愛吃的六大類食物排名,竟可發現隱藏健康危機?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攜手國健署與農糧署舉辦「食物明星賽」,根據全台17萬人次的票選發現,六大類食物以高麗菜、白米飯、香蕉、鮮乳、豆腐、核桃奪得國人最愛吃的食物冠軍。該份調查也發現,大蒜、油條、榴槤為國人最挑食的蔬菜類、全榖雜糧及水果類。
現代社會步調漸趨快速,上班族少有時間能抽空運動或鍛鍊身體。因此,快速且有效的減重方法逐漸受到歡迎,如168斷食。儘管近年來採取間歇性禁食的族群逐漸增加,但僅有少數研究證實該類飲食對人類的益處。不過,近日刊載於《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的研究,有望消除學界對間歇性斷食的疑慮。
日常飲食影響膽固醇及血糖變化,也與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疾病息息相關。丹麥研究指出,被認為健康且能幫助減重的「北歐飲食」(HND),不只有助於體重管理,也能起到降低血糖以及膽固醇水平等作用。關鍵原因在於飲食中含有更多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徵集200名50歲以上的受試者,皆屬於高BMI、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研究團隊將200人採取隨機對照試驗方式,分為習慣飲食組以及北歐飲食組,再收集他們的血液、尿液樣本,檢測血糖、血清脂蛋白、三酸甘油酯以及炎症生物標記(細胞激素、C反應蛋白等)。經過6個月發現,受試者的膽固醇下降,血液脂肪量更低,血糖控制更穩定。
上班族平時工作忙碌、總是在夜深後才吃晚飯,恐將增加「糖尿病」風險!西班牙莫夕亞大學與美國麻州總醫院的聯合研究指出,在睡前2.5小時前進食者,可能使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上升,原因可能與影響人體生理時鐘規律的「褪黑激素」有關。
「地中海飲食法」被美媒《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評選為2021年度的「最佳飲食法」第1名,蟬聯榜單近4年。歷來不少研究宣稱,攝取地中海飲食,與改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與高血糖有關,且有益於體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好膽固醇)的比例增加。近日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Universitat de Barcelona)的研究則顯示,地中海飲食與65歲以上長者的死亡率降低有關。
又是年末尾牙聚餐時節,吃下太多重油、重鹽的美食,容易造成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控制不良。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年末聚餐料理大多是精緻飲食,常有高油、高糖、高鹽成份,享受佳餚的同時很容易攝取多餘熱量。洪暐傑醫師表示,台灣文化在聚餐場合會互相夾菜、倒酒,也常搭配含糖飲料。聚會完後更有不少人習慣「撿菜尾」,將剩餘食物打包回家。這些年末聚餐常見狀況,都可能導致飲食攝取過量,促使血壓、血糖升高,本身有三高問題或慢性病應盡量避免。
規律運動對維持健康至為重要,但現代人生活忙碌,運動時間嚴重不足,「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模式,對許多人來說可企不可及,轉而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的鍛鍊方式。高強度間歇訓練並不是指特定的訓練動作,而是「短時間劇烈運動」搭配間歇性短暫休息的運動方式,每次運動時間約在45秒鐘到幾分鐘不等,大幅縮短了運動時間。在不少小型研究中,認為高強度間歇訓練能帶來比中等強度運動更突出的「最大化運動效果」。
糖尿病是全世界最流行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大小血管併變,甚至洗腎的主要原因。惟有透過生活作息調整,減少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進展為糖尿病。近期發表的科學研究指出,在高風險的糖尿病前期族群身上,採取更高強度的運動鍛鍊及減重、飲食調整,有助於改善血糖穩定,甚至延緩、預防進展為第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是發生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如果不及早注意飲食、運動、體重控制、血糖監測等,1年後7個約有1個人會演變成糖尿病。國民健康署指出,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屬於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的盛行率約25%,每4人就有1人是糖尿病的高風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