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蟬聯十大死因榜首41年!  醫曝預防措施:35歲後必做「1檢查」

「癌症」蟬聯十大死因榜首41年! 醫曝預防措施:35歲後必做「1檢查」

✦ 2025-02-10 更新
3463 瀏覽
❝ 快速摘要:衛福部日前公布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受新冠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111年死亡人數較110年增加24,266人;依死亡率排序,111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快速跳轉目錄

潮健康專家Q&A

Q:「癌症」蟬聯十大死因榜首41年!想降低致癌風險,還能怎麼做?

A:裝潢後的新屋常出現甲醛超標問題,主要來自家中的木板材、漆料,以及新購買的床墊、沙發、窗簾、地毯等。甲醛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一級致癌物質,釋放期長達15年。若長期暴露在甲醛超標的環境,輕則增加過敏、皮膚發炎的頻率,重則恐導致不孕、白血病、癌症等症狀。特別是對氣味敏感的族群,須留意裝潢過的空氣品質。

 

想要解決甲醛毒害的問題,建議尋求正規的除甲醛公司,進行室內除甲醛工程。標準的除甲醛工程通常需要4-5日,以標準工法、安全無毒的專利塗料、專業除甲醛設備進行施工,將家具、裝潢內深層的甲醛循環處理並長效分解,確保空間中的甲醛濃度長期維持安全值。在挑選廠商的同時須特別注意,應選擇附有三年保固及四次免費複測的廠商,以確保除甲醛的長效性,才能保障消費者降低致癌風險。

HPV無所不在是頭頸癌隱藏元兇?  女傳男比例更高!  醫揭5大風險因子
潮健康/編輯部
 
 
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  「癌症」蟬聯十大死因榜首41年

 

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  「癌症」蟬聯十大死因榜首41年

衛福部日前公布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受新冠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111年死亡人數較110年增加24,266人;以WHO 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43.9人,增加9.5%。依死亡率排序,111年十大死因依序為:
 
1. 惡性腫瘤(癌症)。
 
2. 心臟疾病
 
3.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4. 肺炎
 
5. 腦血管疾病
 
6. 糖尿病
 
7. 高血壓性疾病
 
8. 事故傷害
 
9.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10.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與110年相較,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前2名;新冠肺炎由110年第19名升至第3名,其餘均下降1名。值得一提的是,惡性腫瘤(癌症)連續蟬聯41年十大死因榜首,與心臟血管相關的疾病,如心臟、腦血管、糖尿病、高血壓等更是榜上有名。
 
 
沒抽菸比老煙槍更容易得肺癌?  醫曝預防措施:35歲後必做「1檢查」

 

沒抽菸比老煙槍更容易得肺癌? 醫曝預防措施:35歲後必做「1檢查」

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表示,其實上述幾種疾病可以透過早期篩檢,及早查出病灶。其中癌症受到基因、器官退化、環境因素、感染(如B肝病毒)、飲食習慣、身體慢性發炎等影響;也正因為成因眾多,癌症發生比例始終居高不下。肺癌、肝癌更已連續43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前2名。
 
洪育忠醫師提醒,多數民眾以為只要沒抽菸就不會得到肺癌,但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台灣罹患肺癌者「不吸菸者比吸菸者來的高」,診間受檢者亦常見有不煮飯、不抽菸者檢查後發現罹患肺癌。因此無論是否有家庭史,都建議民眾在35歲過後,除了胸部X光外,更應透過有助早期發現肺癌的「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了解肺部狀況。
 
另外,男性攝護腺癌、女性乳癌更是常列見於排行榜中。因此建議男性40歲過後,最好安排攝護腺相關檢測,如攝護腺抗原(PSA)腫瘤標記,女性則最好可安排乳房(高階3D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婦科(薄層抹片、子宮及卵巢超音波、HPV病毒檢查)、甲狀腺(甲狀腺超音波)三面向的檢查。
 
 
蓄意自我傷害為年輕族群死因第二  憂鬱情緒強烈趕快做6件事

 

蓄意自我傷害為年輕族群死因第二 憂鬱情緒強烈趕快做6件事

除身體疾病外,洪育忠醫師也指出,15-44歲年齡中,蓄意自我傷害(自殺)為死因第2名;而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推測原因可能與網路使用、家庭因素以及精神疾病的共病,但實際原因仍在分析中。近期許多新聞事件頻傳,也造成社會上有一定程度的恐慌感。
 
提醒民眾,儘管情緒波動為正常現象,但若發現自己常受情緒影響並導致無法維持日常生活與工作時,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及心理師的協助,也可透過「神經傳導代謝評估」檢測,評估血清素、腎上腺素、多巴胺等重要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狀態。最重要的,生理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切莫忽略任一方。
 
另外,美國心理健康衛生院與醫藥媒體《WebMD》也呼籲民眾,若自覺近期情緒憂鬱,以下方法可以有效緩解憂鬱情緒:
 
1. 曝曬陽光。可趁太陽露臉時多加曝曬陽光,將家中會遮蔽陽光的物件如窗簾、百葉窗全部打開。也可以與親友一同至大自然環境走走,接觸綠色植物,有助於讓心情變得更好。
 
2. 多加運動。過往研究表明,憂鬱症患者的「神經可塑性」低於正常人;而運動行為能增強患者的神經可塑性,既能改善憂鬱症,也能對大腦帶來正面的改變。
 
3. 培養興趣。如培養睡前的閱讀習慣、平時聽柔和的音樂。或者與親友多加社交,對緩解情緒都有幫助。
 
4. 安排旅遊。旅遊有助改變大腦的情感體驗、認知體驗,能提升認知功能與記憶力,減緩緊張與焦慮感,也對於改善情緒有所助益。
 
5. 改變飲食。攝取幫助腦內血清素分泌的食物,如雞蛋、牛奶、起司、鳳梨、香蕉、豆類、鮭魚、堅果種子等,對於改善情緒有正向的作用。
 
6. 盡早就醫。盡早尋求身心科或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或心理治療師的建議與診治。
 
最後,美國心理健康衛生院提醒過往罹患心理疾病的患者,若症狀復發,務必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方式,可幫助患者及早回歸正常生活。
 
 
 
 
 
 
 

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

潮健康專屬讀者社群邀約: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
 
 
 
 

延伸閱讀:
大腸癌人口「這區域」居全台之首! 營養師示警:別再吃「8食物」餵養癌細胞
抽菸、吃太鹹當心譜出「胃癌四部曲」! 醫:飲食多加入「1營養」逆轉癌前病變 

快速跳轉目錄

▧ 最新文章

✦ 潮健康致力於推廣健康潮流新知,歡迎各種形式之媒體洽談合作 ✦
請來信至 coolhealthtw@gmail.com,或電洽:02-6605-0993,將有專人與您接洽。
留言板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