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

JAMA研究:早上7點吃到下午3點  間歇性斷食多瘦2.3公斤

JAMA研究:早上7點吃到下午3點 間歇性斷食多瘦2.3公斤

間歇性斷食是近年風行的減重方法,不過,斷食效果可能會受時段影響,甚至影響心臟代謝健康?《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2022年8月份登刊一篇研究指出,較早時段的限時飲食」(early time-restricted eating,簡稱eTRE),比起12小時或更長時間內進食,更能有效的達到減輕體重。

閱讀更多 »
少吃、有運動照樣胖! 是「壓力肥」在作祟? 營養師:「5大營養素」要吃對

少吃、有運動照樣胖! 是「壓力肥」在作祟? 營養師:「5大營養素」要吃對

除了生活習慣不佳、缺乏運動,累積過多「壓力」也可能導致肥胖?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在營養門診的諮詢中,常遇到「就算努力少吃、開始運動,但減肥效果還是有限」的民眾;其實有時候並非吃太多、沒運動才導致變胖,壓力也可能讓體重不斷上升,該現象被稱為「壓力肥」。

閱讀更多 »
減肥最忌「盲目跟風」? 少吃多動其實是「大迷思」?  心理師揭「3大地雷想法」

少吃多動其實是「大迷思」? 心理師揭瘦身3大地雷

為何容易減肥失敗?使人半途而廢的關鍵因素有哪些?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於社群貼文指出,許多民眾常常將努力「擺錯地方」,使減肥過程挫折連連。若對減重抱持錯誤的迷思,或太看重體重數字、在意旁人眼光,減重行為將形成巨大的壓力來源,反而更不容易達成瘦身目的。

閱讀更多 »
間歇性斷食非瘦身神招?  研究:效果與「熱量控制」沒差

間歇性斷食非瘦身神招? 研究:效果與「熱量控制」沒差

廣為流行的「168」間歇性斷食法,真的能達到更好的減重效果?《新英格蘭醫學期刊》近期刊登的研究指出,無論是否採取間歇性斷食,只要符合每日熱量控制標準,最重的體重下降程度並無顯著差異。中國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研究團隊宣稱,這項為期一年的試驗當中,兩組人員都達到熱量控制,但採取8小時進食時間限制的組別,減重程度並沒有增加,而且內臟脂肪、血糖等生理數值的變化,兩組也呈現出相同改變。過去曾有研究認為斷食有助於血壓控制,但在該研究卻顯示「限時飲食」對血壓改善沒有額外幫助。

閱讀更多 »
每天喝含糖飲料  當心「類成癮」惡性循環?  源頭可能是壓力情緒?

每天喝含糖飲料 當心「類成癮」惡性循環? 源頭可能是壓力情緒?

每天總是忍不住訂手搖杯,辦公桌上一定有含糖飲料不喝就難受,算是成癮行為嗎?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解釋,「成癮行為」在心理學有嚴格定義,必須具備四種特徵:不用不行(強迫性)、越用越多(耐受性)、不用會痛苦(戒斷性)、會影響正常生活(傷害性)。

閱讀更多 »
減重最大迷思:為什麼一直復胖?要養成「易瘦體質」,真正該做的不是「拒吃澱粉」

減重最大迷思:為什麼一直復胖?想有易瘦體質,真正該做的不是「拒吃澱粉」

如果持續超過1-2週缺乏攝取特定營養素,如醣類、蛋白質的飲食方式,身體將進入「節能模式」,代謝開始下降,反而使脂肪難以代謝、瘦身更加困難。不少人會採取168斷食,省略早餐或晚餐,難度比嚴重節簡單。無形中達到每日總熱量攝取下降的效果,體重減輕是可預期的。但仍要注意斷食後的食慾反撲、肌肉減少以及復胖問題,都會影響長期的體重控制。

閱讀更多 »
減肥不難  細嚼慢嚥就能瘦身?  研究:口腔刺激增加「攝食產熱效應」

減肥不難 細嚼慢嚥就能瘦身? 研究:口腔刺激增加「攝食產熱效應」

在用餐時「細嚼慢嚥」,普遍認為有益於腸道蠕動,進而防止肥胖、體重增加。過去的研究指出,咀嚼過程有助食物代謝、並增加熱量消耗與「攝食產熱效應」(DIT)有關係。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研究團隊,於《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發表一則研究,提供細嚼慢嚥與攝食產熱效應之間的因果關係。

閱讀更多 »
168斷食法無痛減肥?  醫師曝亂斷食3大「傷身後果」比復胖更慘

168斷食法無痛減肥? 醫師曝亂斷食3大「傷身後果」比復胖更慘

「間歇性斷食法」168減肥法造成廣大風行,間歇性斷食的飲食控制較容易減肥成功?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蔡明劼醫師表示,168斷食確實是相對容易執行的減肥法,但仍必須達到「熱量赤字」才會有效。 蔡明劼醫師指出,多數人採取168斷食會省略早餐或晚餐,無形中達到每日總熱量攝取下降的效果,體重減輕是可預期的。但仍要注意斷食後的食慾反撲、肌肉減少以及復胖問題,都會影響長期的體重控制。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