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 潮健康

川普被診斷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深靜脈血栓」恐使四肢血流堵塞,醫揭8大高風險群

川普(Donald J. Trump)接受檢查後被發現有「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VI)狀況。「深靜脈血栓」(DVT)是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的常見原因之一,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醫師表示,常因久坐、手術、癌症、懷孕、雌激素藥物、肥胖、抽菸及年齡等因素導致,若血栓脫落恐引發致命肺栓塞。典型症狀為單側下肢腫脹、疼痛、壓痛、泛紅與靜脈浮現,肺栓塞則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咳血與暈厥。

閱讀更多 »
打PRP幫助增加懷孕率? 研究指「取卵數增加」,醫揭真相:效果眾說紛紜

打PRP幫助增加懷孕率? 研究指「取卵數增加」,醫揭真相:效果眾說紛紜

PRP雖能促進卵巢與子宮內膜修復,幫助提升取卵數與內膜厚度,對AMH低、卵巢早衰者提供新希望,但並非主力治療。黃建榮婦產科暨台北協育試管嬰兒中心副院長黃珽琦醫師指出,若濾泡已關機或內膜傷害不可逆,則療效有限。臨床可改採微刺激或自然週期累積胚胎,搭配營養補充與精準植入,提升成功率。目前PRP尚無標準指引,應與專科醫師充分溝通,制定個人化療程。

閱讀更多 »

暑假出遊要三思! 日本「百日咳」疫情大爆發,疾管署急籲:3族群快打疫苗

百日咳疫情全球升溫,日本病例達近4萬例,台灣也創近10年新高。疾管署提醒,百日咳初期類似感冒,但症狀可持續數月,青少年雖症狀輕微卻為傳播主力。接種疫苗是最佳預防方法,6個月以下嬰兒、青少年、孕婦與照顧者為三大優先族群。若接觸確診者,應依醫囑隔離、評估是否預防性投藥,並進行3週健康監測,避免疫情擴散。

閱讀更多 »

魚類「1部位」一定要去除再吃!  營養師:沒清乾淨恐將重金屬、寄生蟲全吞下肚

魚類富含DHA、EPA,有助腦部發育與心血管健康,但魚皮、魚頭、魚內臟易累積重金屬與寄生蟲,應謹慎攝取。營養師張語希提醒,孕婦與孩童應避免大型魚、生魚片等高風險料理。處理魚類時,建議去皮煎魚、選小型魚、先汆燙、挑選有檢驗標章的產品,以減少重金屬攝取、吃得更安心。

閱讀更多 »

全口重建後就不會有牙周病?  沒做好4件事,「植體周圍炎」爆發更棘手

All-On-4成為全口重建主流,手術時間短、植體少,但仍需留意「植體周圍炎」風險。栢麗牙醫診所院長王柏凱醫師提醒,術後清潔不當恐使細菌滋生、造成骨質流失。每半年應由專業拆卸假牙、深層清潔,並配合牙間刷與沖牙機。吸菸、磨牙、咬硬物等習慣也會影響穩定性。正確清潔與定期回診,才是延長植牙壽命關鍵。

閱讀更多 »

中式小點熱量TOP10揭曉:「它」一顆就有165卡,超多上班族當早餐吃

許多上班族愛吃的中式小點,其實是隱藏版「熱量炸彈」!鍋貼、小籠包、水餃位居熱量前三,一份熱量可達500~750大卡。特別是水煎包,一顆165大卡、兩三顆就可能爆卡。營養師張語希提醒,這類食物多含高油、精緻澱粉,加上容易入口、不易察覺份量,常導致熱量攝取過多。建議選擇餡料單純、用蒸煮方式烹調、少沾醬料,才能兼顧美味與健康。

閱讀更多 »

靠吃抒壓也能變瘦? 營養師:拒絕壓力肥上身,快把下午茶換成「這3種食物」

壓力大導致的「壓力肥」,源自皮質醇分泌過多,讓人暴食高糖、高脂食物,脂肪堆積腹部。張語希營養師強調,壓力肥不代表意志力薄弱,更是荷爾蒙影響!改善關鍵在調整飲食(攝取鎂、維生素B群、色胺酸)、睡眠及運動,建立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減少腹部脂肪和壓力影響。

閱讀更多 »

大疫情時代結束? 新冠肺炎掉出「十大死因」排行,2事件死亡率不降反升

113年國人死亡人數較去年減少4,192人,主因新冠肺炎、糖尿病死亡大幅下降,癌症連續43年蟬聯首位,標準化死亡率降幅明顯。但15-24歲、25-44歲族群的自殺死亡率卻反向上升,成青壯年重要死因之一。國健署強調,及早接受「5大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大腸癌、肺癌)有助提高癌症早期發現及存活率。

閱讀更多 »

開放代理孕母挽救生育率? 醫坦言「台灣還沒準備好」:8大潛在問題需要解決

黃珽琦醫師表示,若要改善台灣低生育率問題,應先開放女性同志使用人工生殖,並逐步放寬至單身女性,建立完善法律及配套措施。對於代理孕母,他強調目前尚不成熟,應先完善立法及監管。醫師同時指出,現行人工生殖法對單身女性解凍卵子限制過嚴,倡議修改以讓更多女性掌握生育自主權。但若只靠放寬人工生殖,對國家生育率影響有限,關鍵還是改善育兒環境和完善配套措施,提供更友善的生育及育兒支持。

閱讀更多 »

年輕不是免死金牌!30-40歲族群常睡不飽、膚況差,恐是慢性病上身徵兆

慢性病已不再是老年人專屬,30-40歲族群常見血糖、血脂、肝功能異常與代謝症候群前期現象,多與高壓久坐、外食、熬夜有關。美兆健檢診所王浩恩醫師表示,常見警訊如長期疲倦、皮膚變差、焦慮、站起來頭暈、腹部脂肪堆積等。衛福部鼓勵30歲起建立定期健檢習慣,重視肝膽、血脂血糖、內臟脂肪等5大項目,才能及早發現並逆轉慢性病風險。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