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腿該不該矯正?  醫揭真相:並沒有「非治不可」,小心被誤導淪為冤大頭 - 潮健康

O型腿該不該矯正?  醫揭真相:並沒有「非治不可」,小心被誤導淪為冤大頭

✦ 2025-06-19 更新
❝ 快速摘要:O型腿並非一定需要矯正,多數為自然發育現象。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朱家宏醫師指出,嬰幼兒常歷經「鐘擺現象」,腿型會隨年齡從O型轉X型再趨於正常,僅有極少數因發育異常或症狀明顯者才需治療。許多民眾因網路資訊誤信療程,花大錢卻無實質效果。醫師建議,觀察是否有疼痛、走路不穩或雙腳不對稱等情況,再尋求足踝專科判斷;平時透過運動、控制體重與改善扁平足等方式,更有助於足部功能強化。

 

潮健康/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 朱家宏醫師

 

X型腿、O型腿該不該矯正?  醫揭真相:「非治不可」只是迷思

X型腿O型腿,真的是「病」嗎?診間中經常有家長焦急地詢問:「醫生,我兒子的腿是不是歪了?是X型腿還是O型腿?這樣正常嗎?」但問題在於,什麼是「正常」?所謂的正常,其實有很大的範圍。有些醫療指標背後,其實藏著商業的包裝與誘導,就如同「雄性激素缺乏症」這個名詞一樣,在醫界至今尚無明確標準,但市面卻充斥著打針、吃藥的相關療程,彷彿不治療就會出問題。X、O型腿,也常常被納入這類「被製造出來的疾病」名單中。

 

曾試著搜尋「X、O型腿」的相關資訊,卻發現前幾頁全是與商業行為有關的推廣內容。令人痛心的是,許多社經地位較低的家長,為了孩子傾其所有去嘗試整脊、綁橡皮筋等高價療程,而這些手法往往缺乏醫學依據卻打著「醫療」的名號,讓人誤以為非治不可

 

 人類對權威的服從,若不經思考,極易掉入醫療包裝的陷阱。援引日劇《東大特訓班》中一句話:「那些頭腦好的人故意把規則弄得很難明白,而那些頭腦不好的,只能傻傻被騙,這就是現狀。也就是說你們這種懶得去思考的人,只能一輩子被騙,一直付著昂貴的費用,所以你們不想被騙的話,就給我好好唸書!去東大!」

 

拒絕成為醫療誤導的冤大頭! 三招判斷X、O型腿是否該治療

如果不想成為醫療誤導下的冤大頭,家長可以先用三個標準進行簡單判斷:第一,孩子是否有症狀?會不會疼痛?走路是否不穩、容易跌倒?如果沒有明顯症狀,就不一定需要治療。有症狀者,反而應該檢查是否有其他疾病,例如腫瘤、貧血、缺乏維他命D等潛在問題。

 

第二,是否符合「鐘擺現象」?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腿型自然會擺盪變化:嬰兒期多為O型腿,兩歲左右會轉為X型腿,三歲時最明顯,之後逐漸回歸中間值。這樣的變化稱為「鐘擺現象」,屬於正常發育過程。若三歲仍是O型腿,就應考慮是否骨骼發育異常

 

第三,兩腳是否對稱?雙腿若呈現對稱性的內彎或外彎,通常只是生理現象。但若一邊正常一邊彎曲,就可能代表成長發育出了問題,需特別留意。根據研究,鐘擺現象大約在七至八歲時會結束。如果孩子已過這年紀,但腿型依然明顯偏差,且影響日常活動或伴隨疼痛,才可能需要考慮治療。否則,腿型略為彎曲,其實就像高矮胖瘦一樣,是正常個體差異,不必過度焦慮。

 

腿要拿來走路而非拿來欣賞! 做這3件事才能強化足部功能

X型腿、O型腿是否可治療?當然可以!如果發育尚未定型,且情況嚴重,可透過支架輔助矯正。但就算這樣,療效仍有限。手術雖也可行,但在醫界中屬極少數才會建議的選項。足踝外科不同於整形外科,整形講求美觀,足踝講求功能。腿是要用來走路的,不是只供觀賞。如果僅為了外型而動手術,不僅痛苦,還可能面臨感染、併發症等風險。臉部整形如同粉刷油漆,腳部手術則像動房屋的大樑,要有蓋樓中樓的心理準備。

 

比起手術或高價療程,建議多從日常起居做起,例如控制體重,減少關節與韌帶負擔;增加活動與伸展留意是否有扁平足,因其常與韌帶鬆弛有關。這些方式不僅無副作用,反而能真正改善足部功能強化肌肉穩定性,是更實際有效的做法。

 

現代家庭對孩子疼愛有加,就算父母不緊張,祖父母也常替孫子女憂心。若真的對孩子的腿型有所疑慮,應該尋求專業的足踝專科醫師診斷。即使真是少數需要治療的特殊案例,也能獲得最妥善的照護。相對地,盲目相信網路資訊或坊間偏方,不但可能白花錢,還可能延誤真正需要的處理。X型腿、O型腿不一定是病,與其為了模糊的審美標準投入龐大成本,不如以專業為準,給孩子一個健康、舒適的未來。

 

 

 

 

 

 

延伸閱讀:

「帝王病」痛風連國中生都會得? 專家揭防治策略:只靠「改善飲食」還不夠

腳後跟疼痛不只與「跟腱炎」有關? 專家解析「3種後跟痛」差異、治療方法

▧ 最新文章

▧ 最新文章

✦ 潮健康致力於推廣健康潮流新知,歡迎各種形式之媒體洽談合作 ✦
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或電洽:02-6605-0993,將有專人與您接洽。
載入中…
沒有更多相關文章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