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破千萬人有肥胖問題! 專家警告:再不積極減重,恐提高200種疾病風險
台灣逾千萬名成人受肥胖困擾,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警告,肥胖恐增200種疾病風險,長期更會縮短壽命。減重5%可降低三高、脂肪肝風險,減重10-15%則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兒童肥胖亦影響發育與心理健康,兒科醫學會林裕誠提醒,學齡前是培養飲食習慣的關鍵期,家長應減少孩子糖分攝取。世界肥胖日強調肥胖為慢性病,需正確認識與積極治療,以減少心血管與代謝疾病風險。
台灣逾千萬名成人受肥胖困擾,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警告,肥胖恐增200種疾病風險,長期更會縮短壽命。減重5%可降低三高、脂肪肝風險,減重10-15%則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兒童肥胖亦影響發育與心理健康,兒科醫學會林裕誠提醒,學齡前是培養飲食習慣的關鍵期,家長應減少孩子糖分攝取。世界肥胖日強調肥胖為慢性病,需正確認識與積極治療,以減少心血管與代謝疾病風險。
跳過早餐減肥?研究指出,早餐攝取過少或不吃,反而可能導致BMI和腰圍增加,三酸甘油酯上升及好膽固醇降低,對心血管健康不利。根據西班牙德瑪醫院研究,早餐能量應占每日總熱量的20-30%,並注重蛋白質、纖維質等營養素的均衡攝取。研究顯示,高蛋白早餐可預防暴飲暴食,有助於減重及心血管健康。
久坐超過10小時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即使有規律運動也無法完全抵銷。研究顯示,久坐與心臟衰竭和心血管死亡風險顯著相關,建議減少久坐時間,增加步行、站立等低強度活動,或用中等強度運動替代部分久坐習慣,可改善BMI、腰圍及糖化血色素等數值。上班族可透過定時起身、爬樓梯或午休步行等方法,降低久坐對健康的不利影響,維持心血管健康。
一名35歲女性經過兩年嘗試168斷食、運動和減重藥物後,體重不僅未減反而持續增加。經醫師診斷後發現,她罹患「代謝症候群」合併「甲狀腺機能低下」。治療甲狀腺問題後,輔以減重藥物,短短三個月成功減重六公斤。醫師提醒,超過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面臨代謝症候群風險,這不僅增加三高的機率,還影響心理健康。正確體重管理、均衡飲食和適當運動是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關鍵。
糖胖症年輕患者增加,合併肥胖症的糖尿病患者風險更高,心血管、腎臟及神經併發症風險比單純糖尿病患者更大。新竹台大醫院范綱志主任強調,糖胖症患者應從體重控制與血糖管理2方面入手,並使用個人化藥物治療和生活型態調整。患者可通過連續葡萄糖監測了解飲食和運動對血糖的影響,積極減重有機會逆轉糖尿病,減少藥物依賴並提升生活品質。
父親節除了慶祝外,更應關心父親健康。國泰綜合醫院郭惠伶醫師建議,男性可通過養成以下6大習慣來提升健康狀況:戒菸、限制飲酒、體重控制、控制三高、規律運動和正常作息。此外,定期健康檢查和積極控制慢性病也至關重要,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問題。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是否能邁向「健康老」,已然成為重要的公衛議題。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個體的預期壽命長短與否,事實上可從身體各部位看出端倪。若年紀輕輕身體就已出現顯著的負面變化,要注意健康狀態恐怕已悄悄亮起紅燈,需要開始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
上班族、久坐族要注意!如果「腰圍」數值開始不受控地成長,可能與預期壽命的減損有關。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腰圍是衡量人體肥胖程度、內臟脂肪堆積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有研究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腰圍和壽命之間存在有密切的關係。
學界對於最適合減重的運動時間尚未有定論,不過近期發表於《Obesity》期刊的文獻,支持「早晨運動」可能是最有利於瘦身的時間區段。研究結果顯示,在早晨7-9點進行「中高強度運動」(MVPA),體重指數(BMI)與腰圍明顯小於其他時段運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