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吃生魚片險喪命!海鮮竟藏「海洋弧菌」 醫警告:死亡率恐超過50%

醫師陳威龍日前分享一起案例,一名65歲的慢性肝炎患者到院求診,人已經意識模糊、陷入敗血性休克。詢問家屬得知,前一天家族旅遊時,患者在海港餐廳吃了不少生魚片,當日雖然沒有出現異常,但隔日卻開始上吐下瀉。起初誤以為只是單純吃壞肚子、是常見的腸胃炎疾病,自行服用成藥想緩解症狀,直至晚間病情加重,整個人四肢無力癱軟在沙發上才被家人緊急送醫!

閱讀更多 »

睡得好壓力自然會少! 醫揭3招翻轉「高壓體質」:不只運動有用

壓力管理是現代人不可忽視的健康課題。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醫師指出,長期壓力會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引發心血管、消化系統等健康問題。為改善高壓體質,蘇醫師建議三招:規律作息、適當運動、正念思考,這些習慣有助於平衡荷爾蒙、消耗壓力荷爾蒙、並以積極心態應對生活變化。此外,若仍感到壓力過大,建議進行專業檢查,如壓力荷爾蒙節律分析,以全面調整健康狀況。

閱讀更多 »

不只年紀大! 女性擁「1問題」也會不孕? 醫:7族群應盡早考慮人工生殖

隨著女性晚婚晚育現象加劇,年齡不再是唯一影響生育的因素。TFC臺北婦產科診所何彦秉醫師指出,許多女性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等婦科疾病,生育機會大減,應及早就醫與生殖醫師討論人工生殖技術。透過「胚胎染色體檢查」和「AI智慧選胚」技術,能大大提高受孕成功率。此外,何醫師強調,7類女性包括高齡、不明不孕、免疫疾病者等,應盡早考慮人工生殖療程,掌握生育黃金期。

閱讀更多 »

議員許家蓓罹「最惡婦癌」病逝! 子宮內膜癌如何預防? 醫揭10大高風險群

台北市議員許家蓓因子宮內膜癌病逝,婦科惡性癌症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專家提醒應關注高風險族群,包括肥胖、糖尿病、未生育者及長期雌激素刺激的女性。子宮內膜癌常以不正常出血為早期症狀,及時就醫檢查十分重要。手術是主要治療方式,早期發現有較高治癒率,並可減少復發風險。為降低風險,應保持健康體重,避免高熱量飲食,並定期檢查和回診追蹤健康狀況。

閱讀更多 »

還你一個思緒清晰的大腦! 營養師:拒絕上班腦霧,要避免這「6大NG飲食習慣」

營養師張語希提醒,上班族若要保持思緒清晰、提升工作效率,應避免6大錯誤飲食習慣:晚上喝咖啡影響睡眠、在麵包上塗抹奶油會引發發炎、過量攝取精緻糖和精緻澱粉會造成血糖波動、愛吃加工肉品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在吃喝時不喝高鈉湯品。改善這些習慣不僅有助於大腦健康,還能提高日常活力,並建議搭配適度運動和規律作息來進一步增強專注力與精神。

閱讀更多 »

牙齒美白療程該怎麼選? 醫揭真相:擁有這「4服務」看診體驗差超大

數位牙科技術讓牙齒美白與重建療程更加精準。星創牙醫診所林書廷院長指出,「數位DSD微笑曲線」療程可讓患者在療程前模擬與試戴專屬微笑曲線,並根據需求選擇全瓷冠、陶瓷貼片或冷光美白等療程。數位口腔掃描和3D列印技術不僅提升治療效果,還減少患者的不適感。林書廷院長強調,選擇具備隱私空間、電子化管理及專業牙醫團隊的牙科院所,有望大幅提升患者的看診體驗與治療滿意度。

閱讀更多 »

缺牙下場竟是「糖尿病」? 醫示警:不及時補救,還可能衍生出5大問題

缺牙不補可能不僅影響外觀,還會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雄誠心牙醫診所鄧晧翔院長指出,缺牙超過15顆,糖尿病風險可增加21%。常見缺牙治療方式包括牙橋、活動假牙和植牙,其中「All on 4/6」技術適合嚴重缺牙患者,可透過較少植體支撐假牙,避免補骨,恢復期較短。鄧院長強調,術後口腔保養非常重要,應定期更換牙刷並正確刷牙,保持口腔清潔。

閱讀更多 »

「糖胖症」年輕患者變多! 死亡率比糖尿病還高? 醫:想逆轉只能從「2方面」下手

糖胖症年輕患者增加,合併肥胖症的糖尿病患者風險更高,心血管、腎臟及神經併發症風險比單純糖尿病患者更大。新竹台大醫院范綱志主任強調,糖胖症患者應從體重控制與血糖管理2方面入手,並使用個人化藥物治療和生活型態調整。患者可通過連續葡萄糖監測了解飲食和運動對血糖的影響,積極減重有機會逆轉糖尿病,減少藥物依賴並提升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

別讓「濕氣」毀了妳的氣色和身材! 4帖「健脾祛濕」補氣茶飲快學起來

夏天濕氣重,容易導致浮腫、疲倦、氣色差等不適。這可能是因環境悶熱、長時間待在冷氣房、運動不足及過度飲用冷飲所致。濕氣重會阻礙體內循環代謝,尤其是影響脾的運化功能。陳曉萱中醫師表示,透過減少糖分攝取、增強運動、飲用萬用祛濕茶、對症祛濕茶等方法,可以幫助身體去除濕氣,改善體質。

閱讀更多 »